您的位置:首页 >头条 >

【天天报资讯】湖北建设先行区实施意见解读②|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探索跨区域联动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武汉报道 4月20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主要围绕“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这一主题作具体介绍。

湖北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首次明确了“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其中,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被作为全省“三高地、两基地”的首要任务。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对下一阶段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进行了统筹布局,以进一步提升湖北科技创新能级。


(资料图片)

《实施意见》分阶段明确了湖北打造科创高地的目标。其中包括,到2025年,科创能级实现新跃升,初步建成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到2035年,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被作为支撑湖北“四化同步”的第一行动。为有效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湖北下一阶段将重点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强化教育人才支撑四个方面聚力突破。

形成区域联动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被摆在“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的首位。

《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以光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为特色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以新材料、汽车、“双碳”为特色的襄阳汉江流域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以绿色化工、清洁能源为特色的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建设。

“这其中包含了打造创新极核、带动全省创新、探索跨区域联动创新三层意图。”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表示。

具体来看,打造创新极核,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提升武汉作为全国性科创中心城市的创新策源能力。聚焦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将在武汉加快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和研发机构,集聚世界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力争到2025年,武汉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在光通信、生物育种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策源地,形成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大健康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引领中部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科技力量。

而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将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创新产业带,形成“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科技产业空间布局。襄阳、宜昌的定位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新材料、汽车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形成区域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

冯艳飞表示,这些重点区域作为全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等诸多领域,率先开展先行先试,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同时,探索省内跨区域和跨省域的协同,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联动,加强汉江流域、长江中上游流域联动,共同支撑打造引领中部、辐射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格局。

实施技术攻关

《实施意见》中提出,将通过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开辟新赛道。

具体来看,湖北将紧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重点围绕超高层闪存芯片、高端医学成像设备等32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攻关突破。

近年来,湖北围绕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产出了一批科创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湖北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16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67件,位居中部第1,全国第7。PCT国际专利申请连续五年过千件,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省专利转让许可24341次,同比增长29.67%,知识产权质押融资75.3亿元,同比增长50.1%,惠及近千家企业。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治田表示,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只有以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强化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实现双向赋能,方能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同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记者从会上获悉,湖北将实施湖北省基础研究规划(2022-2030年),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优势学科基础研究能力。

近年来,湖北创建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并开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深入推进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行。目前,全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同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正在加快布局。

“预计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结束后,我省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有增不减。”冯艳飞表示。

推动产学研用融合

人才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根本。《实施意见》聚焦强化教育人才支撑,探索新机制。其中包括支持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启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职院校提质升级行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2年12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措施》。在建设目标上,确定11所高校11个学科为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其中,4个重点建设学科、7个培育建设学科。力争到2025年至少2所省属高校学科能够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聚焦人才、平台、成果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核心指标,靶向发力。二是逐校编制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对学科建设加强督导激励。三是指导建设学科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和湖北省优势产业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领域,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四是加强在鄂部属高校对口支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指导各有关高校落实对口支持工作计划。

此外,紧盯湖北产业政策,及时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布局。“力争通过两到三年努力,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本科专业,淘汰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学院,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周静表示。

通过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的共同发力,湖北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营造新生态,同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会上提到,为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湖北成立了100亿元规模的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助力跑赢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同时,建好用好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部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加强中试基地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布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

图赏